时间:2024-10-04 20:10:37播放:3809

电影《只此青绿》前瞻 时长:08:00 来源:电影网 展开

电影《只此青绿》前瞻收起

时长:08:00建议WIFI下打开

1905电影网专稿2022年除夕夜登陆央视春晚舞台的舞剧选段《只此青绿》火遍大江南北,而今改编自该舞剧的同名电影携原班人马在大银幕上回归。

影片通过一位现代文物研究员的视角,跨越近千年的时空带领观众深入探索宋代少年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艰辛历程以及无数劳动者共同铸就这幅传世之作的匠心精神。

电影《只此青绿》实现了国风美学从静谧画卷到灵动舞台再到光影世界的美妙跨越,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江逐浪,一起来聊一聊全程没有一句台词的国庆档电影《只此青绿》。

国风美学再掀热潮

自点映以来,电影《只此青绿》就收获了不少好评,“深深被中式美学所折服,超大幕的美感暴击,从此俗物不入眼,老祖宗严选”等等的评价更是不绝于耳,从这些评论当中可以发现有个关键词,那就是“国风美学”。

相信很多观众被《只此青绿》的绝美画面所震撼,觉得这就是从唐诗宋词中走出来的中式美学,青绿不语,丹青不渝,这就是东亚人跟西方人不同的审美,讲究在含蓄中还要有空灵,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江逐浪表示“非常喜欢的‘听雨’这一段,演员真实地在水中的起舞,人躺在水中神游物外,而且这一段情景特别空所以反而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特别吻合心中对于中式美学的诠释和定义”。

《只此青绿》何以惊艳众人

电影《只此青绿》的国风美学实际上是根植于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千里江山图》以及它同名的舞剧,电影以光影为媒,一帧一舞尽显中国文化底蕴,讲述了《千里江山图》背后的传奇故事。

《千里江山图》定格了大宋江山的绝代风华,历经千年虽然部分颜料已经脱落,但山巅的那一抹青绿色却始终鲜亮。

画家王希孟把唐朝人的绘画技法和宋朝人的绘画技法结合起来了,给人的感受就是富贵清雅。细看这幅长达十多米的画会发现它分为了六个段落,山作为画中的重中之重,但山跟山之间有村庄桥梁做连接,所以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电影的节奏感。

如果再去用放大镜去细看《千里江山图》,会发现山从近到远的层次,到最后隐入的淡淡一抹痕,水面也是从明显的波纹再往上慢慢就跟天融在了一起,所以它不仅仅是像照片一样的景致,更讲究可观、可居、可游。

同名舞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共走过了七十多个国家,表演了六百多场,在海外也有不少的忠实的粉丝。

舞剧《只此青绿》的特点就在于写意,此前很多的舞剧是带有强烈的故事情节的,而《只此青绿》的故事情节很弱的,表现的是一个画家的追寻,把一个个绝美场景串联在一起,利用的光影和肢体效果来模拟了一幅画,当《只此青绿》的造型和整个画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虽然没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但是却会觉得它们是神似的。

舞台剧与电影如何更好融合

除了国风美学的震撼,网络上也有很多粉丝表达对于这次电影改编的不满,评价说“除了入画,所有的齐舞都远不如剧场,有些东西还真的只能够进剧场看”,对于网友的评价,江逐浪教授表示也有同感,舞剧与电影这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能直接把拍电影的手法套用在拍舞蹈上了。

大量地使用了特效和特写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其实是不适合的,武侠片借助特效和特写是因为武打动作需要艺术化的表达,但舞蹈不一样,舞蹈演员都是真功夫,镜头切得太碎的话整个舞蹈就被割裂了,反而让观众看不到更好的舞蹈效果。

例如“唱丝”这一段,在舞剧中是没有实景的,舞蹈演员们彼此为对方的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是电影进入了实景中,反而让观众觉得在生活化的场景下突然之间就出现了一群不干活的跳舞的人,就像印度的歌舞片一样,原本的写意性东西就没了。

不可否认的是,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是双向反哺的,有不少优秀影视作品大爆后改编成舞台剧,反之亦然。爆款舞剧改编上大银幕,在留住舞台粉的基础上,还能吸收新的观众群体,是皆大欢喜的“双赢”。

在电影中,无限的美景那是天地,画家王希孟以及寻石人、磨石人、执笔人是众生,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见天地见众生”,天地和众生共同成就一项惊天伟业,由此《只此青绿》便不止于青绿了!

评论

  •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