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2 11:00:41播放:1012

1905电影网专稿 聚焦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今日影评》推出系列特别节目《真论电影——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深度对话录》,三问中国电影,共话电影发展得失,绘就新的征程。即日起栏目组将陆续推送系列节目完整采访文稿,敬请期待。本期对话嘉宾:编剧 冉平。

主持人晓丽(下文简称晓丽):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编剧、作家冉平老师。此次冉平老师参加了文学论坛,在论坛上您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呢?

冉平:晓丽你好。我主要是从创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与大家分享了我的创作心得,同时也对行业内编剧与文学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些个人的见解,这些内容都与我个人的创作成长历程息息相关。

晓丽:那在这次论坛中,您有哪些新的观察和体会呢?

冉平:我在文学与电影、影视领域的探索之路可谓漫长。一般而言,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涉足电影领域时会面临诸多困难,反之亦然,从电影领域转向电视剧创作也不轻松,而我尝试了多种创作形式。在进入商业电影领域后,我对电影的文学性以及作者电影创作有了全新的感悟。至于能否回归纯粹的文学创作,我内心确实存在疑虑。毕竟,不同的创作形式有着各自独特的要求和挑战,而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应和成长。

晓丽:冒昧问一下,文学写作和编剧工作都与文字打交道,您认为编剧和作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冉平:小说等文学创作属于私人写作和私人阅读的范畴,是作者与单个读者之间的一种独特交流。作者创作小说,读者独自阅读,二者之间形成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联系。每当收到读者来信,与读者进行深入沟通时,那种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这是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电视剧的受众则是以家庭为单位,而电影观众则是在电影院中购票观看的群体。因此,在创作电影剧本之前,编剧必须对目标受众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以便准确预估观众的喜好和反应,这是编剧工作与文学创作在受众方面的显著差异。

晓丽:从编剧的专业角度来看,一个好故事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

冉平:根据当前电影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个人的经验,一个好故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是新鲜感,故事必须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打破他们的常规预期。其次是趣味性,要让观众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保持他们的兴趣。最后是动人,故事要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沉浸其中。

简而言之,就是“新鲜、有趣、动人”这六个字。如果一个剧本能够在这三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那么它就具备了成为一个优秀作品的潜力。

晓丽:对于一个原创剧本来说,实现这些要素或许相对容易一些。但如果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

冉平:在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时,关键在于提炼出故事的新鲜点。以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改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独特且与现代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角度至关重要。这个角度必须紧密围绕当代观众所关心的问题,通过新颖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观众的兴趣。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还原原著的表面内容,因为那样很难真正吸引观众。

毕竟,在当今时代,观众的审美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而且,作为创作者,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我们需要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融入到改编中,让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发现新的亮点,同时使故事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紧密联系,这是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晓丽:从经典到成功的改编确实需要精心打磨,以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那么在改编《封神》时,您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和做法呢?

冉平:在着手改编《封神》时,我们首先制定了一个草案,并召集了许多90后、00后的年轻学生参与讨论。这些年轻人是我们潜在的观众群体,了解他们对《封神演义》电影化的期待对于我们的创作方向至关重要。

我们发现,尽管大部分年轻人没有读过原著,但他们对姜子牙、纣王、妲己等角色有所耳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然而,原著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无法直接引起他们的兴趣。

例如,原著中武王和纣王未曾见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塑造武王形象的机会。我们决定将武王塑造成一个年轻人,构建一个全新的英雄形象和英雄观。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没有读过原著的年轻观众喜爱这个新形象,同时也要让原著的资深读者认可我们的改编。

在路演过程中,我曾提到这部电影是对观众的尊重之作。最终的结果令人欣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对电影表示喜爱,而资深读者也没有对我们重新创作的形象和人物关系提出过多质疑,这表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晓丽:如此看来,你们的改编创作是建立在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的,通过挖掘潜在的创作空间,使故事更贴合观众的期待。说到这里,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已经上映,对于第二部和第三部,从编剧的角度来看,在创作上会有哪些侧重点呢?

冉平:原著小说分为三个部分,我们在将其改编为电影时,致力于让每一部都成为独立完整的故事。第二部和第三部同样如此,观众即使没有看过第一部,也能够毫无障碍地欣赏第二部;同样,没看过前两部的观众也能顺利理解第三部。

每一部都具备独立的情节和主题,能够让观众体验到“新鲜、有趣、动人”的故事元素。尽管三部电影中的人物会有贯穿,但在叙事方面,每一部都会根据自身的故事需求有所侧重,以确保每一部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共同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的封神宇宙。

晓丽:听起来确实非常令人期待,每一部就像一颗独立而璀璨的星球,共同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宏大的封神宇宙。如今,许多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在众多类型的电影中,非当代故事,如传统故事、古装故事题材等,您认为它们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冉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的想象力更是博大精深。然而,要将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想象力与当代的价值观、观众的趣味以及全球热点话题相融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当今时代,年轻人的观片经验日益丰富,国外市场更是如此,各类媒体的传播使得观众接触到的信息海量增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变得愈发困难。毕竟,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一旦有新鲜事物出现,很快就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难以复制。但在古典文化和传统经典作品中寻找创新之处,为观众提供新的价值观和情绪价值,虽然困难重重,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魅力。这些经典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灵感,是我们创作者宝贵的创作源泉。每一次对经典的改编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通过赋予经典故事以新的诠释和表达,使其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晓丽:您对未来的创作有着怎样的规划呢?在题材或具体作品方面,您希望在哪些方面继续深入探索呢?

冉平:像《西游记》这样的国民神话一直吸引着我。尽管已经有许多基于《西游记》的作品问世,但我认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挖掘出全新的形象和故事内涵。例如,《黑神话:悟空》等作品就展现了独特的创意和魅力,它们不仅在国内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这些作品对经典故事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文学性表达,成功地与当代观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经典神话传说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具有无限的改编潜力,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诠释,为观众带来持续的惊喜和感动,这也是我希望在未来创作中继续探索的方向。

晓丽:确实,经典作品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为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非常感谢冉平老师今天与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和见解。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电影作品中,继续看到您的精彩创作,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故事。

冉平:谢谢晓丽,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期待下次再见。

评论

  • 评论加载中...